2003网站太阳集团成功舉辦心理學前沿研究青年學者論壇暨明湖教育沙龍(第2期)
時間:2024-12-10 13:53:00
為聚焦心理學研究前沿熱點,拓展學生視野并促進教學高質量發展。12月9日,我院在第八教學樓310報告廳舉辦心理學前沿研究青年學者論壇暨明湖教育沙龍(第2期)。本次論壇分為兩個部分,上半場由研究生院院長、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李海萍主持,下半場由我院院長譚千保主持。
王力作報告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力就《創傷後應激障礙-表型、機制與發展軌迹》 作出報告,報告涵蓋了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研究背景、表型研究、發生機制和發展軌迹研究。他指出大多數人會經曆創傷性事件,而PTSD是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涉及多個領域。報告深入探讨了PTSD的症狀異質性、群體異質性、症狀網絡和心理病理共病的網絡結構。同時,他分析了PTSD的腦機制、認知神經機制、神經内分泌與免疫機制以及遺傳機制,并通過遺傳學數據庫提供了更多研究視角。最後,他展示了PTSD症狀的發展變化、症狀簇的動态交互模式以及基因變異對症狀發展的影響,為理解PTSD提供了全面的科學視角。
孫曉軍作報告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曉軍作《青少年網絡使用與教育應對》的報告。他詳細介紹了我國網絡技術普及現狀、2024年心理學研究趨勢、問題性網絡使用及其對心理健康、行為和認知的影響,一般性網絡使用、網絡使用與自我擴展,日常使用情境、具體的網絡使用情境以及教育應對初試:青少年網絡素養的培養的未來思考。他着重強調了數字時代下個體發展與适應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網絡技術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并提出了網絡素養教育的框架和實踐以及促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并引導他們适應數字社會的方案。
楊海波作報告
天津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海波就《青少年問題性智能手機使用的認知神經基礎》作報告。他深入探讨了青少年問題性智能手機使用現象,包括其定義、理論模型、認知神經機制以及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他通過一系列研究,揭示了問題性智能手機使用與抑郁、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之間的聯系,并運用神經影像學和認知神經科學方法,分析了成瘾行為背後的腦機制,為理解青少年智能手機成瘾提供了科學依據,并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了思考。
蔣重清作報告
遼甯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蔣重清就《面孔和語音人格知覺》作報告。他強調了面孔和語音在人格知覺中的作用,揭示了人們如何通過這些外在特征來推斷他人的人格特質。并指出這種知覺與文化、個人經驗和生物學因素的關系,并探讨了面孔和語音在形成第一印象和影響社會決策中的重要性。通過比較不同媒介的人格知覺評價來揭示東西方文化在面孔-人格知覺上的差異,為我們理解人格知覺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陳傑作報告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傑就《特殊人群的社會認知特點研究》作報告。他深入探讨了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聽力障礙和視力障礙等特殊人群的社會認知特點。他詳細介紹了如何通過自我認知的性别差異、自我優勢效應、注意定向、社會互動信息加工以及信任學習等一系列實驗,揭示這些特殊人群在社會認知方面的特定模式和挑戰。并介紹了結論:聽障個體的自我優勢效應減弱,社會認知加工存在缺損,而視障個體的自我優勢效應增強。這些發現強調了聽覺和視覺經驗剝奪對個體認知發展的不同影響,為特殊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夯實的研究基礎。
黎志華作報告
2003网站太阳集团教授、博士生導師黎志華就《青少年貧富觀的内涵、結構及特征》作報告。報告深入探讨了中國青少年對貧富差異的認知和态度。他介紹,通過質性分析、問卷調查和網絡分析等方法,研究發現,青少年傾向于将貧富差異歸因于個人的努力和能力,同時考慮社會公平性。他介紹了青少年的貧富觀随時間變化,努力和能力是關鍵的内部因素,并進一步探讨了貧富差距感知對青少年冒險行為的影響,發現經濟不平等的感知通過增強對财富和地位的渴望以及降低控制感來影響冒險行為,且這一影響受到主觀社會經濟地位的調節。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引導青少年形成積極的社會價值觀值得更加深入的探讨。
論壇結束後,譚千保在總結性發言中向出席的各位專家學者表示了衷心的感謝,并強調了這些研究對于心理學領域發展的重要意義。他指出,本次論壇不僅為與會者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學術交流平台,而且對于推動我院的心理學學術研究和教學實踐具有深遠的影響。未來,學院将與專家學者們深入交流、持續合作,共同助推促進我國心理學科蓬勃發展。
論壇現場
論壇現場
文/圖:王欣怡
一審:張桂玉
二審:陳京軍
三審:譚千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