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餘名專家齊聚湖南科技大學 引領研究生探索教育強國——2023年“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與教育強國”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學校成功舉辦
時間:2023-08-11 13:08:00
▲2023年“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與教育強國”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學校開學典禮
7月25日至8月8日,由湖南省教育廳舉辦、湖南科技大學承辦的2023年“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與教育強國”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學校在湖南科技大學舉行。來自浙江大學、吉林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20所高校的80餘名教育類專業研究生,來自全國知名高校、教研機構的21位專家莅臨湖南科技大學為學員授課。暑期學校為期15天,采用線下方式,開展了專家講座、小組研讨、現場體驗、紅色教育等多種學習活動。授課專家圍繞主題“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與教育強國”,分别從教育現代化與教育強國、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教育監測與評價改革、高質量課程體系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培養、高質量教育科研、高質量研究生培養等方面,呈現了精彩紛呈的報告内容。
▲2023年“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與教育強國”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學校學習現場
在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與教育強國建設的理論方面,上海師範大學陳建華教授深度論述了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獨特意蘊在于堅持社會主義,植根中華傳統文化并吸收全部人類文明,追求高質量發展,實現創新驅動,追求人類命運與共,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實踐邏輯在于将頂層設計和實踐探索結合,在守正基礎上創新,把握問題導向和探尋解決方法并重,兼顧效率與公平,将活力與秩序統一、實現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并舉;廈門大學劉振天教授講述了教育強國的曆史邏輯、兩重含義與評價标準,并指出我國高等教育的突出問題與明顯短闆,強調要以”九個堅持”作為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理論遵循與創新發展的前進方向;湖南科技大學周險峰教授從學術史角度解讀了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教育現代化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一種張力的維持,教育現代化的學術之辨促使了我國教育界思想的大解放并實現了教育價值觀的根本性轉向,為教育現代化改革與發展提供了理論參照。
在高等教育現代化與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方面,浙江大學張應強教授對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内涵進行深度剖析,并指出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新道路就是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在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中發揮重要作用,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路;武漢大學黃明東教授強調教育強國龍頭在高等教育,基點在基礎教育,超前布局必須延伸到基礎教育,要不斷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建設有助于提升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他指出,要培養學生的科學家精神,基礎教育要注重激發獨立精神和批判性思維,高等教育必須與數字技術相結合,以創新的方式應對時代變革,為新科技的應用創造更廣闊的空間;甯波大學張寶歌教授認為中國式高校治理現代化是基于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立足中國現實,體現中國特色的高校治理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的協同發展的教育治理智慧和教育治理能力,是基于政府治理主體下的管理制度、管理部門和管理者構成的有機、協調、動态和整體的運行系統,應具有政府領導下社會、市場及高校的合作、政府宏觀指導下高校的自主治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利益統一、信息與技術融合等發展邏輯,并同時貫徹人本、合作、效能以及制度的價值取向;沈陽師範大學樸雪濤教授基于曆史制度主義分析了大學現代性的中國範式,闡明大學現代性中國範式的基本邏輯為人與社會并重、知識與德性相輔、自由與紀律兼顧、集中領導與分布式管理共存,大學現代性的中國範式的文明不僅有利于現代大學重回中國,更有利于中國大學走向世界;西安交通大學陸根書教授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體系、學習方式變革以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使命、新需求、新任務、新要求等方面闡述了為什麼要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并指出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健全并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構建分類體系,推進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高等教育共同發展,還要健全并提高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保障體系,促進高等教育優質、公平、多元、均衡、開放發展。
在以教育監測及評價改革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周光禮教授通過“三個有利于”闡明了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政策含義,并指出要通過建立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普及化高等教育體系、國家科教創新體系來努力建構中國特色高質量教育體系,也要兼顧學校内外部評價,以評價改革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湖南師範大學雷鳴強教授提出,要用辦文化的方式辦教育,打造更加鮮活,更具創造性,更富情感性的教育生态,他總結了學校教育高質量建設的十大經驗,并論述文化讓精神生活、生命發展更美好,⽂化讓學校生活、教育發展更美好的内涵,勉勵學員夠加強自身文化修養,用文化思維理解教育,踐⾏有文化的教育,培育有文化的新⼈;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張珏研究員以長三角地區為例,從長三角的戰略定位,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指标體系的生成、實施路徑、實際效果和未來走向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教育監測評估工作的經驗和成果,為現代化教育監測研究提供範例。
在高質量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東北師範大學呂立傑教授深入闡述了課程結構化的内涵及其變革,重點講解了義務教育課程設置的總體變化、各門課标中的内容結構變化,圍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引領課程内容結構優化,并以大概念和單元教學為例介紹了課程結構化改革的實施路向;華東師範大學吳剛平教授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煉基礎教育高質量課程體系的主要内容,倡導學校層面要加強課程建設,有效實施國家課程、規範開設地方課程、合理開發校本課程,并立足核心素養不斷推進課堂轉型,促進學習方式變革,讓學生實現記中學、做中學、悟中學。
在高質量教師隊伍培養方面,揚州大學查永軍教授從作為專業、作為學科、作為事業三方面闡明對教師教育的認知,并列舉當前我國教師教育發展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指出構建中國式高質量現代化教師教育體系未來我國教師教師教育的主要走向;湖南科技大學李海萍教授指出強國必須強師,他從公費師範生政策的曆史脈絡揭示地方公費師範生的政策困境,并厘清政府、高校、市場地方公費師範生政策的内在邏輯,分析探讨如何從“出口端”優化到從“入口端”破局;湖南科技大學彭擁軍教授從高校教師流動的多元性和抑制性、教師流動對于高等教育發展的意義、影響高校教師流動的因素、促進教師流動與高質量高等教育發展的建議等方面對合理教師流動與教育高質的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列闡釋。
在促進高質量教育科研方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寶立教授提出教育科研要堅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創新理論、服務決策、指導實踐的功能定位,研究内容要緊扣中央關心、社會關注、群衆關切的發展主題,不斷加強自身的教育情懷和科研能力,追求卓越品質;華中科技大學曾偉編審深入淺出、旁征博引回答了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研究、論文如何選題和如何寫作等問題。他認為當代教育研究要具有時代性、學術性、現實性和針對性,同時還要注重學術道德,在選題上要注重學科領域的可研究性和創新性,在寫作上要遵循“客觀、規範、簡潔、順暢”四點基本要求,還要有讀者意識,用充分的數據和材料作為支撐,用學術的方式回答時代的問題,找準中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在高質量研究生教育建設方面,北京理工大學王戰軍教授深度剖析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梳理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七十年曆程,認為我國特有的制度、道路、模式和文化塑造了建設高質量研究生教育的體系自信,提出未來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關鍵任務和方向是把握規律,追求卓越,注重培養“四融合”創新人才和研究生的拔尖創新能力;北京理工大學周文輝教授指出提高質量是我國當前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工作,他從近十年的研究生教育形勢出發,從國家層面梳理了研究生教育政策,并分别從生源質量、課程教學、科研質量、導師指導、學位論文質量、管理體制機制和質量文化七個方面詳細論述了培養單位在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過程中的主體和路徑。
課堂學習之餘,學校還發揮地方紅色教育資源優勢,組織學員們體驗湖湘文化,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促使學員深刻地領悟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方向。一批學員因學習表現突出,被評為暑期學校優秀學員,并受到表彰。
▲暑期學校學員赴韶山接受紅色教育
▲暑期學校學員領略齊白石藝術
▲暑期學校學員舉行“強國圓夢 功成有我”聯歡晚會
本次暑期學校不僅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們開闊視野、提升本領,增進友誼搭建了平台,也為促進地方性綜合大學高質量發展提供寶貴經驗。學員們紛紛表示,通過此次暑期學校,他們不僅在學術領域獲得了知識的滋養,還與來自不同高校的學員加強了交流中,更加明确了教育研究與國家發展的緊密聯系,對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充滿了信心。
▲2023年“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與教育強國”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學校結業典禮
圖/文: 楊世偉/張桂玉
一審:張桂玉
二審:陳京軍
三審:譚千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