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學院新聞

科技與人文大講堂:周險峰教授诠釋立德樹人與知識學習的域外視角


為了營造濃厚的校園學術文化氛圍,進一步增強學生學術創新意識,開拓學術視野,提高學術素養,10月18日下午,我校“科技與人文大講堂”在立志樓B5-2報告廳精彩開講。本次活動由教務處主辦,2003网站太阳集团承辦,主題為“立德樹人與知識學習的域外視角“,由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教育部首批師範類專業認證專家、全國教育科學規化項目評審專家周險峰教授主講。講座由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譚千保主持,教務處、2003网站太阳集团相關負責人、2003网站太阳集团師生參加本次講座。

▲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譚千保主持

周險峰教授首先從詞源及概念演變史的角度,對立德樹人中“德”的含義進行了深入解讀,他指出,立德樹人的“德”原初的意思是指遵循本心,順乎自然。隻是随着儒家道德教育觀成為主流後,德的含義日益從遵從本性、順乎自然轉向外在的他律,個體精神自由由此日益委頓。從本源來說,“德”與其說是一種符合某種社會要求的品質,不如說是一種個體的自在精神的狀态。立德樹人的真正本意或境界是:順應人的本性,培養自主自在的主體。

針對當前立德樹人的現狀,周險峰教授進而回答了何以立不起德、何以樹不起人的原因。在他看來,從理論上看,學校道德教育日益成為霸權話語,這種霸權話語要求道德教育成為一種單向性的價值灌輸;從現實看,我國中小學道德教育帶有很強的應試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服務于知識教學的最終效率,因此,知識學習成為青少年的主要生活方式,知識學習也獨霸了學生學校生活的一切,學校道德教育呈現出一種約束的、服從的、說教的、接受的現實樣态,沒有針對學生的生活需要、學生的生活方式,乃至學生的認知方式,學生的學校生活呈現出強烈的功利性、授受性、競争性、單調性特點,個體壓迫感濃重,甚至屢屢産生極端的暴力事件。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周險峰教授認為,當前知識教育方式的變革迫在眉睫,實施課堂革命勢在必行。周險峰教授以客觀理性的态度比較了中外知識教育方式的差異,深刻指出,知識教育應該更自由點(少些不必要的所謂紀律約束)、民主點(從根本改善師生的教學關系)、生活化點(知識内容更貼近現實生活)、活動化點(知識呈現方式更生動多樣)、多給學生點希望(教學情感投入更多)、過程化點(知識學習評價多元)、滿足需要多點(更加注重全面發展)。

除了從知識教育教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外,周險峰教授進一步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的分析引向社會,也就是說,立德樹人取決于家長、教師及社會深層的價值觀的變革。對教師而言,應該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育藝術;對家長而言,應該關注孩子的成人而不僅僅是考學;從社會大衆而言,減少功利心态,樹立職業平等的價值觀念十分必要,而這與社會道德信仰整體提升根本相關。

▲“科技與人文大講堂”:周險峰教授精彩講述

譚千保對本次講座做總結發言,他指出周險峰教授的講座内容豐富,觀點鮮明,見解獨到,示例翔實,對我校師生的教育實踐與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他同時也期待同學們在學習中更加活潑,更加具有求學精神,改變平淡的學習狀态,将學習和生活相結合起來。

▲學生向周險峰教授提問

講座後,周險峰教授還跟同學們就勞動教育、教育現狀等問題進行了互動交流,對同學們的提問進行了耐心解答,在座師生都表示獲益匪淺。


新聞鍊接:

周險峰,湖南科技大學教學評建與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教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2016-2017年),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人選及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教育部首批師範類專業認證專家、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評審專家、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理事、湖南省教育科學決策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湖南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專家、中國教育學會農村教育分會理事、湖南省教育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湖南省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等。主持國家級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10餘項,出版專著5部,在《教育研究》等期刊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50餘篇。獲省級教育科研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等獎項與榮譽。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學原理與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教育及農村教育等。


文/吳東曉、廖利芬

圖/吳涵

一審/陸明麗

二審/張進良

三審/譚千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