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學生工作» 日常管理

學會溝通

  漫畫家朱德庸說:“溝通不是為了進步,而是為了讓别人退一步;溝通的目的,有時不是相互了解,而是為了搞清楚誰才是老大。”雖是調侃,但有智慧。

故事一:今年五月後,醉駕是要入刑的。有個農民,不看電視也不看報,根本不知這世上有這麼一回事。他騎着一輛破摩托到親戚家去買豬崽,親戚好客,好酒招待,就多喝了幾盅。酒足飯飽,馱着“嗷嗷”直叫的豬崽,哼着小曲,騎着摩托,打道回府。騎到半路,遇上交警,一測酒精,醉酒駕駛,他成了那個縣的“醉駕入刑”第一人。農民稀裡糊塗地進了看守所,說至少得判六個月。

  農民喝了一輩子酒,活了六十多歲,很少出遠門,不睡在自家的床上就夜不能寐。現在“住”進了看守所,可把子女急壞了。他們找交警、找法官,希望放父親一馬。按理說法律是不能商量的,但這子女一番“溝通”後,還真有效果。法官絕對不是機械執行法律的機器,法官認為,農民當時騎往少有人迹的鄉道,對他人無威脅;他終生好酒,酒量極好,而且無餐不酒,已成習慣。法庭一商議,判了三個月緩刑。這個判決大家都覺得很人性化,這自然是“溝通”的結果。隻要勇于溝通,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故事二:有兩位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兩人在國内都是高才生。到了美國後,他們在語言上遇到了麻煩,兩人被邀請參加美國學生的聚會,美國人之間的交談,他們聽不明白。其中一位心生怯意,不願再參加這樣的聚會,而選擇中國學生之間的聚會;而另一位留學生不這麼看,他覺得到美國來并不是簡單地學知識的,如果與美國同學打成一片,這些美國同學将是他寶貴的财富。他經常參加美國同學的聚會,也努力表達自己的思想,雖然他的語言讓美國同學聽起來生硬,但他們都覺得這個中國學生與衆不同,樂意把他當成朋友。不久便與美國同學融在了一起,不僅語言方面有了突破,而且後來還當選為學生會副主席。

  我們看一些成功者,往往隻看到他們光輝的奮鬥史。但如果冷靜地分析一個個成功的樣本則會發現,凡是成功者都有自己一套與人溝通的本領。他們總是不斷地推介自己,讓别人了解自己,接納自己。

  以前我攻讀大學文憑,在浙江大學的一個輔導班裡遇上一個外教,他是美國人,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了。他對中國學生每天待在校園裡、圖書館裡、寝室裡覺得不可思議,他認為中國學生非常不善于社交。他說美國的校園裡到處都是社團,每個周末,學生們都會到酒吧裡去聚會,大家一起交流,這是學習的一部分。而中國學生如果這樣幹,就會被認為“不務正業”了。

  原先有人說“知識改變命運”,現在有人認為“溝通改變命運”,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現在市場上也出現了不少溝通技巧方面的書籍,教你如何有效溝通,玩起了“技巧派”,這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其實“溝通”是一種根植文化,是需要潛移默化進行熏陶的,并不是看幾本書就能學到的。這種“技巧派”速成的“溝通行家”,遲早會出問題,怎麼與人溝通,與社會溝通,需要文化熏陶,更需要長期積澱。

  表達自己,溝通别人,看似一件平常事,實則有體制、文化等因素。在這個人人都是發音器的傳播時代裡,“溝通者成大業”,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同。

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網址:http://xlzx.hnust.edu.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