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學生工作» 日常管理

微嘗心理危機

一染上這樣的話題,我的心理像被什麼揪着不放,稍稍一放松又感覺有點失落,左右不适,弄得自己坐沒有姿勢,站難穩定,看什麼都将從心中穿越,幾乎千瘡百孔的思維真不願意交集在一起,閑談這樣無聊的話題。也許是自己的危機很難從心理排除,不得不繼續品嘗。 我沒有讀過多少書,也略知一些遺留。真與假不予探索,裡邊的聲音無權拒絕。天下為什麼相信勝者王侯敗者賊嗎?原來每個人的思維裡都存在兩種精神準備,随時為此做出犧牲,理由是願意當成功者不願意當失敗者。競争激烈火爆,從古走到今,明争暗鬥無時不在。對,你猜的不錯,都是不平惹的麻煩。你想天下能平嗎?所以曆代都在誘導中庸和善,和為貴嘛,誰不羨慕,這是一種心聲,我們一直在撫摩慰藉自己的靈魂,希望從中得到安慰。可是一比較,自然的不公正情緒就會露頭,心理不傷也會被霜損,危機感随之産生。 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不可比,可誰也願意改變自己的現狀,提高自己的文明水準,優化思維結構,展現自我形象,幾乎沒有人會違背自然邏輯,把自己的那點荒誕當作蔽掃自珍的理由。從孟母三遷到世代變革浪潮,從所謂的正義呼聲到社會更替頻繁,那雙腳印不留下血的教訓心的向往?是的,我們需要平靜思考,可是我們不可能不在生存的道路上掙紮,不在競争面前無動于衷,即使自己的長處不易暴露那短處始終要奉獻。自己優越嗎?自豪嗎?你不可能不比較,也許你在别人眼裡已經非常優秀,而自卑的幼蟲正在吞噬自己的那點脆弱,你因為沒有能力徼殺,也不願意觸動防衛很久的敏感地帶,放縱與埋怨同時會上升為一種隐形危機,不追究好像成了正當防範。 我們每個人都想用最好的方式證明自己,希望接近心理的神話,可是我們一邁步就不是證明自己,也無法證明自己,而是用滑稽的動作展現自己那點可憐的思維。别人的掌聲與咒聲都會影響自己的情緒,也都容易更換思維結構盲目追随。首先聲明這不是那個人的缺點,應該屬于誘惑的内在效應。當幻影成為欣賞的習慣,心理的脆弱程度也在加厚,經不起沖擊力量的反擊幾乎一碰就碎。懷疑理應成為一種邏輯,但因結構上的松弛不得不把自己撕的粉碎。證明已經不在重要,神話淡淡退出視線,出于坦然去維護眼前那點真實。 社會結構與心理結構非常相似,心理危機與社會危機一樣重要。因為某種信仰存在某種力量還在傳承,我們就有機會品嘗來自思維的感覺。如果把人的思維濃縮在一個平面,隻有走向沒有深度,我們會發現一種強烈的意識在作崇,把人的想象力付諸在所有的行動上,在同一個目标上體現意志。很可惜文海裡的遺留都是深度疏導和提醒,規勸的力量很難解決實際問題,因而附麗上的理想運籌成了品匝與點綴,如果用理想化的模式給予嘗試,我想同樣不可能完滿組合,因為這都必須經過實踐,議論聲永遠跟随其後的弊端。我們都在承認自己認識的還不夠,但沒有誰會坐而不思,行而不賞,勸而不疑,疑而不惑。因此心理危機不是起點也沒有終點,它一直伴随我們進步的裡程。 所以,從古到今都把變化的思維當成了法寶,對腐朽的僵死的傳統的教條的東西非常讨厭,這也符合《易經》裡的道義。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現象并存于世,無論你喜歡反對,都不會影響其生存空間,我們也了解到許多強化思維的情感勵志,武力征服的不幸事件,可是最終的目标是實現共和,這是實踐告訴的人類共同認可的生存方向。可是要實現這一崇高境界談何容易,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視野是遼闊的,而行為是短期的不計較後果的,困惑不停地在後果裡産生,而又在産生裡改變修正,反反複複不斷消磨人的意志力,很難為一種走向盡善盡忠,心理的擔心不難想象。其實認識社會的過程就是認識自己的過程,适應也許會上升為某種需要,掩蓋其心理不适走向平庸。 不容否定的是人人都存在心理危機,來自何處由己而知,擔心自己,體味社會,注重環境,存在意義,也許更為廣闊的思維已經染上寂寞之花,隻有自己能品到。可是一種超越的力量似乎離我們很遙遠,融入現實的生活已經不能回避。危機感其實就是一種品嘗中的經曆,沒有如果,也不要害怕,跟着變化的腳步前進則可,因為我們都是凡人,做凡人的事,想凡人的理天經地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