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小妙招
時間:2012-12-03 00:00:00
健康的心理狀态是健康體魄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狀态并不容樂觀。大學生中發生率較高的是抑郁和焦慮心理,你知道怎麼應對嗎?
1.樹立正确的自我意識
個體能比較正确、全面的了解認識自己,能正确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能全面了解、客觀評價自我,有“自知之明”;能悅納自我,自信樂觀,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自暴自棄;在自我體驗方面,自尊自愛,自我肯定而不是自我輕賤;在自我控制方面,能夠自強獨立,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2.具有健全的統一人格
健全的統一人格要求個體在正确思想指導下,使認知、情感、意志、行動諸方面統一起來平衡發展。心理健康的學生能保持氣質、性格、能力、信念、理想和人生觀等各方面的平衡發展,所思、所言、所行能協調一緻,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又能夠與社會步調合拍,與集體融為一體。
3.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人際關系的好壞反映人們在交往中的心理滿足狀态以及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距離。在人際交往中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能與人平等相處、共享歡樂,善于處理複雜情況,運用健康的幽默法排解各種尴尬局面,少有敵意、猜疑、嫉妒、畏懼的心态;與人交往,多有信任、同情、友善、尊重的心态。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在人際關系上表現為樂于與人交往,能用真誠、信任、寬容和理解的态度與人相處,善于分享、接受、給予愛和友誼,既有廣泛的群衆基礎,又有知心朋友;能善于化解沖突和矛盾,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保持與他人和集體的協調關系;有幽默的同情心,就是在不愉快的情況下或甚至有潛在的痛苦時,隻要沒有受到心理和身體的嚴重傷害,就有欣賞和表達诙諧的能力,這種幽默的精神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4.養成良好的适應能力
适應是指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順應,根據環境的變化改變自身。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在社會環境改變時,能面對環境做出客觀的評價和認識,能主動調節自我,積極适應環境,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不斷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待和态度,使自己的思想、目标和行為符合新環境的要求。
5.培養堅強的意志
意志是人自覺地确定目标,并根據目标選擇手段、支配和調節行動,克服困難達到目标的心理過程。堅強的個人意志要求個體在行為上具有較高的自覺性、自制力和果斷性、頑強性;善于分析情況,果斷堅毅,堅定不移,持之以恒,同時又不固執刻闆;能控制一時的感情沖動,約束自己的言行,抵制不正當的誘惑,不放縱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難、逆境時,保持百折不撓的毅力,并有必勝的信心。
6.培養積極的學習态度
以較強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對待學習;能保持較高的學習效率,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善于學習,樂于實踐,反複磨練,能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和快樂感。
7.保持積極穩定的情緒
情緒是指人的需要是否獲得滿足而産生的暫時性的劇烈情感。如憤怒、恐懼、喜歡、悲傷等。情緒積極穩定主要表現為情緒積極而不消沉,情緒反映靈敏而适度,感情真摯而穩定;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境,對生活、事業和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具有調控自己的情緒以保持與環境變化相平衡的能力。
以上幾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有機整體。同時,不同的年齡,不同環境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是不同的。因此,分析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确立心理健康标準時,應從實際出發,從個體出發,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做到客觀、全面、準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