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學術動态

華東師範大學崔麗娟教授莅臨我院講學

5月15日下午,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崔麗娟教授做客“明湖教育論壇”,在第八教學樓308學術報告廳為我院師生帶來了題為《當代社會新型壓力對個體心理的影響》的學術報告。報告由2003网站太阳集团院長李海萍主持。

崔麗娟的報告圍繞“城鎮化對城市流動兒童與留守兒童的影響”“流動着的人與城市:地方依戀與城市治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個體心理的影響”三個方面展開。首先,她以當代社會是流動性社會的表現為例,以連接着農村與城市的“橋梁”為喻,論述了橋上的流動兒童“下橋難”和橋下的留守兒童“上橋難”的社會适應困境,并從群體身份多元化的視角,指出家庭化遷移階段中,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在人際(親子依戀)、群際(外群體)、社會(公共空間)影響下所處的生态環境,以群體身份對個體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闡釋為肇始,基于社會認同理論關于“排斥—認同”模型和群體可滲透性的論述,強調對于流動兒童而言,利用群體身份多元化的社會醫治作用與建立城市群體認同等有助其實現社會适應與城市融入。關于留守兒童的社會适應促進與反社會預防,她指出,情感聯結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兒童多向度的社會适應不良,當前應着重關注留守兒童社會适應與生存現狀、社會适應發的保護及風險機制、社會适應不良滑向反社會傾向的形成路徑,并以基于網絡分析技術的研究,詳細說明了留守兒童社會适應的三級指标。其次,她從“流動着的人與城市”出發,讨論了地方認同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并站在個體心理和群體心理的視角,闡明了地方依戀和集體行動對社會治理的影響。再者,她基于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論述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個體心理的影響,并指出積極心理資本(自我效能、樂觀、希望、心理彈性)能夠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且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最後,她認為群體生活和社會身份認同對我們的健康和幸福影響重大,以“沒有勇氣與過去告别,就不會發現新天地”勉勵在座同學努力實現群體身份的多元化。

在互動環節中,我院研究生從“農民工與留守兒童的關系”“半留守兒童的處境”“多元群體的内涵”等方面與崔麗娟教授進行了思想的碰撞與交流。

李海萍在小結中回顧了崔麗娟教授報告的主要内容和觀點。他認為崔麗娟教授的分享既具社會學的視野,又有心理學的方法,更體現哲學的視角,為我們理解當代社會新型壓力對個體心理的影響上了生動一課。此外,他還勉勵我院心理學專業的同學,心理學最終是要回到生活、教育和個體的,應将心理學研究與社會熱點聯系起來,“獨善其身”而後“兼濟天下”。

圖、文/劉佳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