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志華
時間:2022-03-19 14:44:00
黎志華,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13年畢業于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應用心理學專業,獲教育學博士學位。2016-2017年進入北京大學認知與腦科學研究院,從事訪問學者。先後入選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湖南科技大學高層次人才發展支持計劃(學術帶頭人)。兼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測量與評估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社學會研究方法委員會理事。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多個SSCI及CSSCI期刊做外審專家。
近年來,主要從事發展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研究。出版學術專著2部;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科學》、Journal of adolescence等(SSCI、CSSCI)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項、湖南省自科軟科學項目1項、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1項。
主要教授課程: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發展與教育;兒童心理與行為問題研究
主要研究領域:貧富差距的心理機制及其幹預、困境兒童的身心健康與社會适應、心理測量與評估
聯系方式:lzhua1018@163.com
一、主持項目
1、貧困心理的代際傳導機制及其幹預策略,國家社科基金,16BSH093(順利進行)課題經費20萬。(已結題)
2、戒毒人員戒毒效果及其影響因素評估,湖南省戒毒局橫向課題,2016年,課題經費40萬。(已結題)
3、希望理論視角下的失獨父母心理創傷及其幹預策略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14YBA201(已結題)。課題經費1.5萬。
4、大學生希望感的影響因素及其提升路徑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XJK013QXL001;課題經費2萬(已結題)。
5、大學生社會創業動機的影響因素及促進機制研究,湖南省自科基金軟科學項目,2015ZK3033課題經費5萬,(已結題)。
6、貧困處境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機制及其幫扶策略研究,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2016年(順利進行)課題經費4萬。
二、指導學生項目
1 |
失獨父母生存質量的現狀調查 |
2015年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國家級,結題優秀) |
2 |
留守兒童希望感及其幹預研究 |
2017年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省級,結題優秀) |
3 |
戒毒人員生存質量調查及其風險評估 |
2017年博士團暑期三下鄉項目(校級,被評為優秀指導教師) |
4 |
經濟壓力情境下大學生風險決策偏好研究 |
2018年大學生挑戰杯項目(校級,已結題) |
三、學術成果
專著 |
|||
1 |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希望品質研究 |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 |
獨著 |
2 |
貧困及其代際傳遞:基于心理學的視角 |
人民出版社, 2022年3月 |
獨著 |
C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文章 |
|||
3 |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兒童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父母關愛與應對方式的鍊式中介作用 |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0.10 |
通訊 |
4 |
累積家庭風險與貧困兒童情緒問題的關系:有調節的中介模型 |
心理發展與教育,2022.02 |
通訊 |
5 |
大學生抑郁的發展軌迹:基于潛變量混合增長模型的分析 |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8.08 |
第一 |
6 |
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希望的影響機制: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心理發展與教育,2015,09 |
第一 |
7 |
留守兒童情緒和行為問題特征的潛在類别分析:基于個體為中心的研究視角 |
心理科學,2014.09 |
第一 |
8 |
大學生人格特質與手機成瘾的關系-情緒體驗的中介作用 |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12 |
通訊 |
9 |
父親參與教養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父子依戀關系的中介效應 |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10 |
第一 |
10 |
特質樂觀的結構:傳統因素模型與雙因素 模型 |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02 |
第一 |
11 |
父親依戀與兒童情緒行為發展的預測關 系:一年追蹤研究 |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12 |
通訊 |
12 |
貧困及其代際傳遞的心理學研究 |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21.02 |
第二 |
13 |
男性服刑人員抑郁焦慮症狀網絡 結構及其與父母養育方式的關系 |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1.06 |
通訊 |
14 |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青少年希望的影響: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 |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08 |
通訊 |
15 |
主觀幸福感:穩定的人格特質還是情境的狀态 |
心理與行為研究,2015.07 |
通訊 |
16 |
希望和大學生學業成就的關系自尊水平的調節作用 |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11 |
第一 |
17 |
貧困家庭兒童在青少年早期的親社會行為發展軌迹:性别及父母教養方式異質性影響 |
心理發展與教育,已接收 |
通訊 |
發表SSCI期刊文章(JCR分區依據為發表當年的檢索情況) |
|||
18 |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Subjective Well-Being:A Stable Trait or Situational Variability |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4.09(SSCI一區) |
第一 |
19 |
Assessing Impulsivity in Chinese Elaborating Validity of BIS Among Male Prisoners |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 2019.03(SSCI二區) |
通訊 |
20 |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hope among late-adolescents:Population heterogeneity and the impact of gender and familysocioeconomic status |
Journal of Adolescence , 2019.03(SSCI二區) |
共一及通訊 |
21 |
MeasurementInvariance andIntergenerational Parallelism of General Self-Effificacy in Adolescent and Parent Dyads. |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0.11(SSCI二區) |
通訊 |
22 |
A study on classification featur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2019.10(SSCI二區) |
通訊 |
23 |
Hope Across Socioeconomic Status: Examining Measurement Invariance of the Children’s Hope Scale Across Socioeconomic Status Groups |
Frontiers inPsychology 2019.11(SSCI二區) |
通訊 |
24 |
Relationship between hope and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A cross-lagged regression analysis |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 2018.02(SSCI二區) |
第一 |
25 |
Measure-Invariance of Snyder’s Hope Scale in Americanan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8.12(SSCI四區) |
第一 |
26 |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young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n Chinese two-child families |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19.01(SSCI四區) |
通訊 |
27 |
Cumulative Ecological Risks among Chinese Children from Poor Families and Impact o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A Latent Class Analysis |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y2022.03 (SSCI二區) |
通訊 |
28 |
Family cumulative risk and hope among poor children in China: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and self-efficacy |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2022.03(SSCI二區) |
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