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本科教育» 質量工程

心理學專業本科教學質量标準

 


1. 培養目标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寬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具備一定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的複合型心理學人才。具體體現在:掌握心理學應用領域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備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人力資源管理師等職業的基本能力,能面向特定對象和人群開展心理和行為科學研究,在各類企事業單位進行心理教育和輔導,開展人員測評、選拔和培訓,從事各類産品用戶體驗和設計研究。

2. 畢業要求

        在規定年限(4-6年)修完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完成178個學分,通過本科畢業論文答辯。本專業培養的學生需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有人文精神和家國情懷,掌握數理基礎知識及心理學科學研究方法技能,熟悉應用心理學專業知識,具有解決心理學應用領域問題的能力。具體如下:
A 思想道德素質
A1 正确的社會與人生價值觀
A2 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個人修養
A3 健全人格和積極的心理素質
B 人文精神與情懷
B1 文化傳承
B2 廣闊視野
B3 教育關懷
C 數理基礎與心理學科學研究
C1數理科學基礎
C2心理學科學研究
D 應用心理學專業知識
D1心理教育與咨詢專業知識
D2人才測評與職業指導專業知識
E 應用心理學專業能力
E1心理學應用研究能力
E2心理教育與咨詢技能
E3人員測評與職業指導技能
 

3. 課程體系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保證标準》,心理學類本科專業通行的《心理學專業規範》,及《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标準》、《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職業标準》等行業标準,應用心理學專業課程體系要求滿足規範推薦學時、學分要求,課程設置符合通用規範和行業标準,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通識教育課程四大模塊。

3.1 課程設置
3.1.1 公共基礎課程

        公共基礎課程是構成本科學生知識和素質結構的基礎性課程,包括思想政治類課程、大學英語、大學計算機基礎、大學體育、心理與健康、軍事、創業基礎與就業指導等課程,是全校每位本科生必須修習的基礎課程。

3.1.2 學科基礎課程與專業教育課程

        學科基礎課程體現按學科大類進行人才培養和教學組織的需要,夯實和拓寬學生的知識基礎,增強學生的發展後勁。學科基礎課程包括兩類:一類是跨一級學科開設的學科大類平台課程;一類是一級學科範圍内共同開設的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包括高等數學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教育原理、大學語文、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等課程。
專業教育課程包括專業主幹課程(包括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專業方向課程或專業選修課程等類型。專業主幹課程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對人才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按照國家專業教學質量标準的要求科學設置;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反映學科專業特色并形成競争優勢。包括心理學導論、發展心理學、心理與教育統計學、高等數學基礎、實驗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心理與行為測量、數據分析與SPSS應用、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健康心理學、教育和社會心理項目實踐、西方心理學史、心理學研究方法、認知心理學、異常心理與診斷、咨詢心理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人員測評與選拔等課程。專業主幹課程中的實踐課程包括心理實驗及統計項目實踐、心理學科學方法應用實踐、心理學研究前沿項目實踐、心理學實驗計算機程序設計、E-prime軟件應用、心理教育與輔導項目實踐、組織與人事心理項目實踐、應用心理學教育或專業實習、心理學外文文獻閱讀與翻譯、應用心理學論文答辯、應用心理學畢業實踐、應用心理學畢業論文(設計)等。
專業方向(專業選修)課程是在滿足各類專業标準的基礎上,為體現分類培養目标,支持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設置。專業方向課程面向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要求,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并充分體現專業發展特色,促進學生個性化與多樣化發展。同時根據專業培養要求,合理設置專業選修課程。

3.1.3 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方式,通識教育課程劃分為人文素質與社會知識、藝術創作與審美、科學與技術素養等類别。通識教育課程屬于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學生原則上必修跨學科特别是文理工交叉選課。每位學生必須修滿9.5學分的全校性通識教育課程,其中包括2個學分的公共藝術類選修課程。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創新技能活動,經學校認定後可抵充通識教育課程學分,具體認定辦法按照《湖南科技大學本科學生創新與技能學分認定實施暫行辦法》執行。充分利用慕課、微課、移動學習等多種網絡化教學組織形式和學生自主學習方式,提高通識教育課程的實效性。

3.2 實踐環節
3.2.1 實驗

        課程教學實驗分為課内設置的實驗實踐課,以及集中設置的實踐教學環節,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課内設置的實驗實踐課,重在重複、驗證和應用對應理論課教學中的知識;集中設置的實踐教學環節,重在運用相關理論課程群的知識聯系指導實際操作。課内設置的實驗實踐包括:計算機應用基礎實驗、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實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心理咨詢實務實踐等;集中設置的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心理學基礎項目實踐、心理實驗及統計項目實踐、心理測量與數據分析實踐、教育和社會心理項目實踐、心理學科學方法應用實踐、心理教育與輔導項目實踐、心理學研究前沿項目實踐、E-prime軟件應用、組織與人事心理項目實踐、心理學外文文獻閱讀與翻譯、畢業實踐等。

3.2.2 實習

       實習包括認識實習、課程實習和畢業實習。
       認識實習實踐環節按心理學專業核心知識的相關要求安排實踐單元,可重點選擇一些與專業方向有關的内容。
       課程實習實踐環節包括教育實習、心理咨詢實習、科學研究實習等與專業方向有關的課程實習實踐單元。
       畢業實習環節,學生可以選擇進行教育實習或專業實習。教育實習主要是從事學校心理教育相關工作,為畢業後進入學校教育領域奠定基礎;專業實習主要是從事心理咨詢、人力測評等方面的工作,為畢業後從事非教師職業的相關工作做準備。

3.2.3 課程設計

        專業主幹課程應設置課程設計,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設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設計的實踐單元按專業方向安排相關内容。課程設計是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解決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應用心理學專業的課程設計分為幾個類别:(1)工具類課程的課程設計,一般是要求操作計算機軟件完成某項任務,如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課程設計,要求制作多媒體課件等;E-prime軟件應用,要求開發一項實驗程序等。(2)教育類課程的課程設計,一般是要求設計課程教案和拟定教學計劃,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技能訓練等,要求提交一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案。(3)咨詢和輔導類的課程設計,一般是要求拟定一份個體輔導或團體輔導方案和計劃。如心理咨詢實務、團體心理輔導等課程。(4)人員選拔與測評類課程設計,一般是要求提交一份針對某職位的招聘方案和計劃,如人才測評等課程。

3.2.4 創新訓練

        以知識體系為載體,在課堂知識教育中進行創新訓練;以實踐體系為載體,在實驗、實習和設計中進行創新訓練;選擇合适的知識單元和實踐環節,提出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創新能力的訓練目标,構建創新訓練單元。提倡和鼓勵學生參加創新活動,如“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大賽、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等。本專業為創新訓練所設置的奠基性課程有:心理學研究新進展、心理學外文文獻閱讀與翻譯、心理學研究前沿項目實踐等課程。

3.2.5 畢業論文

        本科生畢業論文是教學科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檢驗畢業生是否具備獲得學士學位資格的重要依據。基本要求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鞏固與擴展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處理數據和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心理和行為調查研究;文獻資料收集、閱讀和整理、使用;提出論點、綜合論證、總結寫作等基本技能。
選題原則按照通用标準執行的前提下,畢業設計(論文)的題目需結合心理學問題,體現綜合性、先進性,難度和工作量适中,一人一題。應由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或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指導;應配備足夠的指導隊伍,每位教師同年度實際指導的學生人數不超過10人。畢業論文主要包括文獻綜述、問卷調查、實驗方案設計、結果分析、正文寫作、結題答辯和專業文獻翻譯等内容。畢業設計(論文)累計時間一般不少于12周。

4. 師資隊伍

       (1)教師數量能滿足教學需要,結構合理。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帶頭人,具有一定比例的心理教育或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經曆的專兼職教師。承擔本專業主幹課程的任課教師不少于2人/每門;畢業設計(論文)階段1名教師指導的學生人數不應多于10名。
       (2)教師具有足夠的教學能力、專業水平、工程經驗、溝通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并且能夠開展工程實踐問題研究,參與學術交流。教師的工程背景應能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專業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比例不少于70%,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不低于70%。
       (3)教師有足夠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學和學生指導中,并積極參與教學研究與改革。
       (4)教師為學生提供指導、咨詢、服務,并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從業教育有足夠的指導。
       (5)教師明确他們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

5. 支持條件

       (1)學校的教室、實驗室及設備在數量和功能上滿足教學需要,管理運營良好。
       (2)立足校企合作,有相對穩定的校内外實習基地,實習基地符合專業實習的要求,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應有規章制度、相對穩定的兼職指導老師和必要的資料檔案。
       (3)計算機、網絡以及圖書資源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師的日常教學和科研所需,且管理規範,共享程度高。
       (4)教學經費投入充足,校撥經費專款專用,能夠滿足專業日常教學運行與管理需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