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本科教育» 質量工程

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教學質量标準

 

1、培養目标

        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較高的現代教育理論與現代信息素養,基礎寬厚、具備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的複合型人才。畢業生能夠勝任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的信息化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以及企事業單位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應用與管理工作。預期畢業五年後能夠成長為教育軟件工程、信息技術教育及相關領域的技術骨幹、教學骨幹或專業管理人才。

2、畢業要求

       本專業畢業生應具備以下兩種專業素質與和兩種專業技能。
A 思想道德素質,包括:A1 正确的社會與人生價值觀;A2 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個人修養;A3 健全的身體與心理素質。
B 人文精神與教育情懷,包括:B1文化藝術修養;B2 廣闊知識視野;B3 厚實教育基礎。
C 信息化教學與研究基本技能,包括:C1 教學基本技能;C2 信息化教學研究技能;C3 信息化課程開發技能;C4 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與管理技能。
D 數字媒體開發與應用技能,包括:D1 影視媒體設計與開發技能;D2 計算機程序設計與開發技能;D3 多媒體設計與開發技能;D4 新媒體開發與應用技能。
本專業修業時間為四年,學生可以在3—6年内完成學業并申請畢業。申請畢業學生至少應該完成185學分,其中學位課程不少于61學分,通識教育課程不少于9.5學分,創新訓練課程不少于4學分,完成專業課程實驗、專業見習、教育實習、畢業實踐等所有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畢業設計(論文)答辯,所獲得學分的課程平均績點不低于學校基本要求。對合格畢業生,學校将對其授予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畢業證書及理學學士學位。

3、課程體系

         依據《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本科指導性專業規範》(2013版)的要求,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知識體系内容涉及“教育技術理論基礎”、“計算機與通信技術基礎”、“媒體與藝術基礎”、“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教育資源開發與管理”和“信息化教育裝備與環境開發及管理”等6個知識領域,共包含51個知識模塊。該規範推薦了“教學系統設計”、“信息技術教育”、“現代遠程教育”、“數字教育媒體”、“教育軟件工程”和“教育裝備技術”等6個不同的培養方向課程組,根據教育部教育技術本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精神,各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到兩個方向進行本科專業人才的培養。依據我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宗旨,并結合我院實際辦學條件情況,我們将我校教育技術學專業定位在“教育軟件工程”和“信息技術教育”方向。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教育課、通識教育課等四大模塊,在保證《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本科指導性專業規範》(2013版)要求的前提下,也開設了些本校特色的課程。

3.1 課程設置

3.1.1 公共基礎課程

        包括形勢與政策、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能訓練、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大學英語及實踐、大學體育等課程,是全校每位本科生必須修習的基礎課程。

3.1.2 學科基礎課程

        包括高等數學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教育原理、心理學導論、普通話理論與實踐、發展心理學、中國教育史、信息技術教學應用、三筆字與簡筆畫、音樂基礎與欣賞、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統計與測量、德育與班級管理、教學案例分析等課程,是我院教育學科實行大類招生後所有教育類本科生必須修習的學科基礎課程。

3.1.3專業教育課程

        專業教育課程包括專業必修課程與專業選修課程兩個部分。
專業必修課程包括教育技術導論、攝影與平面設計、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網絡、數據結構、數字影像攝制與編輯、多媒體藝術設計、教學系統設計、科教電視節目創作、教育技術學專業英語、多媒體教學軟件開發、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法、微機原理、多媒體廣告創意與制作、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現代遠程教育研究與實踐等課程。
在上述開設的專業必修課中,教育技術導論、教學系統設計、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是教指委規定必開的三門主幹課程,結合我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具體方向,我們在教指委指定的其他15門(至少選5門)主幹課程中,選擇開設了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學科基礎課)、現代遠程教育研究與實踐、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法、科教電視節目創作、多媒體教學軟件開發等五門課程,達到了教指委的要求。
專業選修課程是在滿足本專業标準的基礎上,為體現分類培養目标,支持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設置的。它面向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專業發展特色,促進學生個性化與多樣化發展。根據專業培養要求,教育技術學專業選修課程包括:移動學習資源開發、企業E-Learning培訓課程設計、新媒體策劃與創意、移動教育應用設計與開發、數字音頻編輯與合成、網絡工程基礎、教育大數據與學習分析、人工智能技術教育應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與利用、三維動畫制作、教育遊戲創作、軟件工程等12門課程,每門課程2學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部分課程,專業選修模塊學分不得少于14學分。

3.1.4 識教育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方式,通識教育課程劃分為人文素質與社會知識、藝術創作與審美、科學與技術素養等類别。通識教育課程屬于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學生原則上必修跨學科特别是文理工交叉選課。每位學生必須修滿9.5學分的全校性通識教育課程,其中包括2個學分的公共藝術類選修課程。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創新技能活動,經學校認定後可抵充通識教育課程學分,具體認定辦法按照《湖南科技大學本科學生創新與技能學分認定實施暫行辦法》執行。充分利用慕課、微課、移動學習等多種網絡化教學組織形式和學生自主學習方式,提高通識教育課程的實效性。

3.2 實踐環節

        本專業實踐環節包括課堂實驗教學、專業見習與教育實習、課程設計、創新訓練、畢業設計(論文)等環節。

3.2.1 實驗

        為配合理論課程教學,本專業已經在部分課程中安排了相應的實驗教學内容,這類實驗課主要用于配合學科基礎課程的教學,對于專業教育課程,本專業則采用集中性實踐環節的實驗課程予以配合,具體包括多媒體藝術設計實訓、數字影視創作實訓、多媒體教學軟件開發實訓、科教電視節目創作實訓、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實訓、信息化教學技能實訓、多媒體廣告創作實訓、網絡課程創作實訓等8門課程的實驗。

3.2.2 實習

        本專業實習包括三個模塊,第4學期安排為期2周的專業見習,以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第7學期安排為期8周的教育實習,以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為了使學生更好更快地适應社會對本專業人才的就業要求,本專業還在第8學期安排了為期4周的畢業實踐,此三個模塊實習的合計總學分14學分。

3.2.3 課程設計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本專業在第6學期安排了為期2周的課程設計環節,要求學生在基本完成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學習綜合利用學科與專業知識進行相關課程教學與學習資源設計,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能力。該課程設計要求學生選擇一個具體的學科或課程内容,綜合運用信息化教學設計理論與信息化學習資源開發技術,完成一個較為綜合的項目設計與開發完整過程,并希望學生能夠與指導教師的科研相結合,開發出在教學實踐中有實際運用意義的項目或産品。

3.2.4 創新訓練

        在本科四年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将創新訓練貫穿于專業教學過程中,并在第7學期專門安排有創業基礎與就業指導2門課程,共4學分,70學時,含理論課38學時和實踐課32學時。此外,本專業還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創新性實踐項目申報與實踐,要求教師将本科生納入自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課題組中,指導學生盡早開展科研,進行綜合性的創新訓練,不斷提高本科生的創新意識與科研能力。提倡和鼓勵學生參加創新活動,如“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大賽、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等。

3.2.5 畢業設計(論文

        畢業設計(論文)是所有專業本科生的最後一個教學環節,是檢驗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最好平台。本專業畢業設計(論文)安排在本科第8學時,總學分12學分,為期12周。學生可以以設計、論文等兩大類形式完成本實踐教學環節。
(1)畢業設計。本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以開發數字化學習資源為主,學生可以在教育網站設計與開發、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與開發、教育動漫設計與開發、教育影視設計與開發等領域選題并進行産品的設計與開發工作。在進行畢業設計答辯時,設計者應該獨立完成一個或一系列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産品,并提交完整的設計與開發腳本。
(2)畢業論文。本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應該以新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問題為核心進行選題并進行相應的研究,學生可以在信息化教學過程設計與評價、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實踐、各種新型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現狀調查等問題進行研究。在進行畢業答辯時,作者應該獨立完成一篇正文不少于1萬字的畢業論文,且論文的排版、語法等符合學校及本專業對畢業論文的寫作要求。

4、師資隊伍

       (1)教師數量能滿足教學需要,結構合理。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帶頭人,具有一定比例的有基礎教育一線工作經曆的專兼職教師。承擔本專業主幹課程的任課教師不少于2人/每門;畢業設計(論文)階段1名教師指導的學生人數不多于10名。
       (2)教師具有足夠的教學能力、專業水平、溝通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并且能夠開展教育教學實踐問題研究,參與學術交流。教師的專業背景應能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專業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比例不少于50%,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不低于50%。
       (3)教師有足夠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學和學生指導中,并積極參與教學研究與改革。
       (4)教師為學生提供指導、咨詢、服務,并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從業教育有足夠的指導。
       (5)教師明确他們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

5、支持條件

       (1)學校的教室、實驗室及設備在數量和功能上滿足教學需要,管理運營良好。
       (2)立足與社會企事業單位合作,有相對穩定的校内外實習基地,實習基地符合專業實習的要求,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應有規章制度、相對穩定的兼職指導老師和必要的資料檔案。
       (3)計算機、網絡以及圖書資源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師的日常教學和科研所需,且管理規範,共享程度高。
       (4)教學經費投入充足,校撥經費專款專用,能夠滿足專業日常教學運行與管理需要。
TOP